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问 吧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鸽友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精彩日志 杂 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发布: 2010-5-12 17:40 | 作者: 甘忠荣 | 来源: 信鸽365 | 查看: 129074

“国血” 提法不确切

 


作者说明


 


《“国血” 提法科学吗?》一文,曾有三稿:初稿标题《“国血” 提法科学吗?》(上网时又有《“国血” 提法不科学》的标题)。《“国血” 提法科学吗?》,因于20068月23日去稿《中华信鸽》杂志。后未按所复于11月这期刊出、又未说明原因(见文末勿误会声明)。作者在超过30日之后,改投《信鸽市场》。刊于2007年一月号(总第10期)《信鸽市场》。后《中华信鸽》又以《“国血” 提法不确切》刊出。此二文,内容有异。为保持作品差异性,经考虑:还是发入专栏(在此之前,未发入作者任何一个专栏)。特此说明。


              作者


                                           2008.9.24


  -------------------------------------------------------


          “国血” 提法不确切


 


           国血”用语欠科学


 


         将我国信鸽称为“国血”, 这是我国信鸽界习以为常的提法。笔者以为,这种称谓是否妥当,值得推敲、研究。严格意义上的国血,应是源于本土的中国鸽子,也即如人称的土鸽子。是小鼻子而非国外的“洋鸽子”(大鼻子)。沙金老先生在《六十年前重庆鸽赛》一文中说,“当时重庆竞翔也是由近及远,第一站大约飞30华里,第二站大约70华里,终点站有3——400华里。凡是能飞上3——400华里的信鸽就被视为珍品了。” 他还说,那时重庆的信鸽没有一只是从外国引进的,全是土生土长的土种,鼻包比较小,体形也小。“羽色有瓦灰、玉翅、黑鸽、花鸽、白鸽等。能飞路的只有瓦灰、玉翅”(见1987年第10期《中华信鸽》)。笔者是成都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读中学时,教历史的孙老师在家和学校(二中)就养了一批“洋鸽子”(大鼻子),飞不高,会“朝路”(每天早上起飞后就往城外飞去,一两小时才从另外方向飞回)。我在检他鸽蛋(是他放“永川雄”配对生的蛋;永川在成渝铁路线上,距成都空距280公里 )养“洋鸽子” 前,我喂的全是国产货:“白云盘”(白鸽,凤头,毛脚)“大血”、“小血”(均是瓦灰,牛眼即血眼;小血体长仅二十公分左右。因体形长、短差异大, 是血眼故称大血、小血)。但飞得高,在屋顶上空长时间盘旋。小得象小点点,要仔细看才能看到,成都人叫“登燕”。可以放十多华里。(城外昭觉寺能飞回)好的本地土鸽如灰桃(瓦灰,桃砂)百来华里放翔能回来。但孙老师的“洋鸽子” 就不同了。他住布后街(省文联、三中所在地) 旁的小巷内。他邻居刘嬉祺(从事地勘工作)带他的鸽子到“刷金寺”(距成都200多公里)喂养,出了小鸽还飞回成都。那时,他的鸽子还从重庆放回成都,在成都鸽界很有名气。原四川省鸽协副主席丁劼根开始养信鸽,五十年代就是从他那里得的“洋鸽子”(原环英国鸽)。孙老师喂的全部是外籍鸽的后代(“洋鸽子”),我就不认为是“国血”。197991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 北京飞上海的冠军鸽时间为四天。《鸽经》中记载:五百多年前,我们先辈育成的信鸽在三天之内从京师(北京)飞到淮阳(今苏北淮阴一带),空距700公里。可见我国传统信鸽的良好竞翔素质。


现在鸽刊、我国信鸽界称的“国血”,实是指以上海为主的远程、超远程信鸽。这完全是外籍鸽多年繁殖的后代。对此,扬国方同志在《上海引进外血的三次浪潮》中就说得很清楚。他说,上海是我国现代信鸽的发祥地,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向国外引进优良信鸽比较集中在以下三个时期:1931;1946;1992年至今。被称为“三次浪潮”,且一浪高过一浪。(1996年第3期《中华信鸽》 ) 他还在文中论述了1931年以后,我国信鸽界前辈李梅龄等育种家育成了李梅龄和黄钟“2 个品系”(李的叫“李鸟”);“王福元沙爱昂”、“李祖光莎爱昂”(西翁系)等。“它们和‘李鸟’ 一起构成‘上海鸽’ 的基地。” 在目前的上海鸽群中都还有这些品系的“一滴血”。而这样的信鸽,被国人称为“国血”。但这样的“国血”,因均是外籍鸽的后代,追根求源,实是“洋种”!信鸽以其具有竞翔、通信能力有别于鸡等禽类的繁殖。詹森、狄尔巴、翠腾和中国的土鸽杂交不可能成为信鸽.。能叫这样的后代为“国血” 吗?英国的牧羊犬、德国的警犬在我国分别纯种繁殖,永远是英国的牧羊犬、德国警犬,而不能称中国警犬。正如大熊猫在美国繁殖不能叫美国大熊猫一样。


 


        用品系取代“国血”


 


       长期以来,信鸽界对我国中、远程赛鸽以及超远程信鸽统称“国血”,并习以为常。有的文章还煞有介事的说,就是外籍鸽,只要在我国下蛋,所出之后代吃的中国食水、在我国长大,就是“国血”。而且无人质疑。“国血” 这一用语因涵盖面宽,确实不周密、不确切,让人产生歧意。“国血”,者,中国鸽也,它既包括信鸽,也包括观赏鸽,源于传统的本土鸽。笔者以为,今后似应用品系(我国未形成品系前也可暂用“品种” )取代“国血” 较当。比如引进什么品系(品种)所出下代,直呼其“种系”或“血统”即可。如果我们引进林波尔系赛鸽飞出成绩,不谈林波尔而讲“国血”,恐遭“洋人” 非议。目前信鸽广告,以及公棚拍卖的中、短程优胜鸽,特别是冠军,有几个不是外籍鸽? 


已故的蔡明先生在《积极慎重命名品系》(《中华信鸽》19 88 年第11期) 一文中说, 应当“积极而又慎重地命名我国信鸽品系”。他说,“当前,国际鸽界种系林立,各有千秋。比利时新老品系有100多种,在荷兰、英国、美国、日本等,都有一批鸽界公认的名系。我国信鸽有悠久的历史,有较高的水平,但得到公认的品系却寥寥无几。” 故需积极而又慎重地命名我国信鸽品系。现在,我国信鸽界有李梅龄、詹森、林波尔这样一生致力于培育出独立品系的育种大师吗?我们引进优秀外籍鸽不少,但尚未培育出遗传稳定、赛绩一直突出、世界公认的品系。


 


 培育出中华最优快速鸽系


 


        信鸽比赛是体育竞技活动之一。“英国的马,荷兰的牛,比利时的鸽子,德国的狗”,这是众所周知的。鸟连被称为现代赛鸽的始祖。十九世纪初, 比利时育种家乌连(有译为尤连) 培育出现代信鸽的原始品系。他用“苏格兰卡利亚”、“坦布拉”“ 休弥特” 等三种为主体与不同的鸽子来混合, 才形成了今日赛鸽的原型。以比利时为首,荷兰、法、德为主的西欧,是现代信鸽的发源地。面对欧洲赛鸽的快速归巢、遗传相对稳定,而我国信鸽在速度上及归巢稳定性总体相对处于弱势的现状。笔者认为,为提高我国赛鸽的整体素质,应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必须积极引进欧洲的快速中、长程信鸽、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优良种系。以培育出在中、短、长、超赛项中均能快速摘冠的全能型赛鸽。(当然, 有的专育快速中程、或短程、或长程、以及超远程鸽也无不可)为达这一目标,这将是国人,尤其是有条件的育种家、赛鸽家应作的奉献。而信鸽品系命名,应打破地域、国度的限制。我们应当看到,早在八百多年前就有许多和现代赛鸽相近水准的信鸽了。还在信鸽竞翔活动出现之前,中东的波斯(今伊朗)为军事通信就盛行养鸽。在十二世纪,奥斯曼土鲁寇皇帝利用鸽子为广大的帝国建立情报网,那时的鸽子几乎当天就可飞返一千多公里的巢地。而位于欧洲中心的比利时,在1831年建国初期,就对赛鸽和通信鸽进行研究了。还在“近代信鸽创始期”(大田诚彦语),在此利时就多次举行长距离比赛(甚至超远程赛)。千公里赛程才是真正体现赛鸽实力的赛程。在欧洲,虽然每年举行众多的中、短程赛事火爆异常,但重点还是放在一年一度的巴塞罗那国际赛上。欧洲历年所有赛事中产生的冠军,也只有巴塞罗那冠军含金量最高,竞争的买家最多、成交价也是最高。我国应培育出能在千公里当日归而又遗传稳定的品系,以与巴赛罗那千公里翌日夺冠赛相抗衡。这才是龙的传人。


 


刊于2007年一期总第115期《中华信鸽》(略有修改)


 


   关于《中华信鸽》杂志刊出拙作两文勿误会的声明



关于《中华信鸽》杂志刊出拙作两文勿误会的声明


  
     今日医院扬勇先生(鸽协委员)告知:《中华信鸽》今年(2007年)第一期(总第115期)刊出笔者二文。经扬勇同志出示该刊。
    一是《“国血”提法不确切》一文---- 甘忠荣(甘肃);
    此文原题为《“国血”提法科学吗?》该文,笔者于去年八月二十三日发稿。该刊二十七日函告“放在11月的新一期中,因这期我们已定稿了”。因该刊未如用稿通知刊出、亦未函告原因。根据箸作权法关于“三十日”后,作者有权向其他杂志投稿之规定,(作者对该稿作了增删、修改)将《“国血”提法科学吗?》,告知中华信鸽杂志:已改投他刊。
    此文修改稿已被一鸽刊于今年刊出。而此文刊出前已予2006年8月22日上传《中国信鸽信息网》。(两稿文字长度和深度不一)
    二、《重点赛事应定位》一文-----甘忠荣(贵州)
    此文原题为《关于举办千公里国家赛的设想》。此文刊出前已于2006年8月22日上传《中国信鸽信息网》。
   该文去年10月15已在北京刊出。在此之前已函告《中华信鸽》杂志社 :《关于举办千公里国家赛的没想》己被他刊采用。
    谢谢能采用拙作,全是一片好心。
   为免读者误会,误认为一稿两投。为消除误会,特作以上声明。
      
         声明人     甘忠荣
            
                 2007.2.28


   抄送:刊出拙文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