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问 吧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鸽友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精彩日志 杂 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发布: 2010-5-12 18:39 | 作者: 丁鹏 | 来源: 信鸽365 | 查看: 129396

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众所周知,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其生产的大量低附加值商品不仅行销世界,而且还在为一些洋品牌做着代工和贴牌的事情,因此才有这个称号。

  在世界已进入文化竞争的今天,作为其核心部分的品牌也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品牌一词的意义往往是和可信度、凝聚力及其高品质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又和国家形象互为一体。作为政府层面来讲,已经有意在鼓励和扶持自主创新的企业。实际上,我们早已有了走向世界的品牌,只是数量还不够多,影响不够大而已。从社会层面来说,国民并非没有创立自己品牌的意识,也不乏这方面的行动,所阙如的只是时间,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作为信鸽行业来说,它也同样需要品牌,鸽子的品牌,赛事的品牌,彼此互补,缺一不可。赛鸽当然和赛距密不可分,鸽界的现状是超远程消亡,中远程受冷,短程赛大热。之所以会这样,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时代使然,人们难以忍受远程赛,尤其是超远程赛漫长得近于煎熬似的等待过程,它被抛弃自在情理之中;从小的方面来说,这是社会浮躁心态驱使下的急功近利所致,其中最大的掣肘就是公棚赛。

  与国际接轨,这是鸽界高层近年来频繁喊出的口号,并且也做出了相应的行动,比如改单关赛为多关赛,以尽可能全面地检验赛鸽的综合素质,同时将1000公里赛事,也是欧洲各国流行的主打赛事提到了议事日程。然无论鸽界领导们怎样高喊“与国际接轨”的口号,或许都无法改变基层鸽友唯公棚赛马首是瞻的高涨的热情。

  众所周知,公棚赛是以300至500公里为主打,按常规说,应是在当天能够看到鸽子归巢的赛事。它自身具有的集中训赛特点迎合了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里,人们以此减压,类似博彩的娱乐心理,而鸽子能飞多远则变得不再重要了。

  大凡养了几年鸽子的人,或许都知道检验一只信鸽的优劣与否,只有在赛事中去证明。而作为赛距来说,似乎只有在1000公里左右的赛事中,方可全面地衡量一只赛鸽综合素质的高低与否。抑或,这也是为什么除了巴塞罗那之外,欧洲的几大主流赛事,也多是以1000公里左右的长程赛为主打的原因吧。

  写到这里,我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欧洲人把能征惯战的长程赛鸽子留给了自己,却把大量容易丢失的“短跑选手”输向了中国?难道是嫌我们中国不够大吗?难道欧洲人自己吃的是西餐,屙出来的不是屎而是“垃圾”?

  作为老一辈的有些鸽友,对于曾经的国血李种和吴淞情有独钟是可以理解的,它们在中国信鸽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风物长宜放眼量”,既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长程赛鸽子具有的优良品质,又要看到公棚赛此类新生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李种和吴淞再好,不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了吗(至于它是否已融入另外一种血系,则是另外一回事)?而对于飞公棚赛的鸽子,不管你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它,作为一种特定存在的短程赛的产物,受到如此众多的追捧,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尽管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我对公棚赛这一鸽界业态曾经嗤之以鼻(包括现在也是如此),而不争的事实是,不管它在管理上有多么黑和多么烂,也不管其参赛的鸽子在作种价值上有多么令人怀疑,公棚业都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受到众人的热捧。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的某些质疑者甚或批判者,往往也是其积极的参与者。

  事物的发展总是呈曲线运动的,波峰浪谷之间常能呈现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所谓物极必反,祸福相依。如同股市和房地产行业存在有泡沫一样,鸽界也存在泡沫,这个泡沫就是公棚业。如此遍地开花式的大上公棚,并引得众人趋之若骛和狂蜂恋蝶,绝对不是一个堪称正常的现象。另一方面,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并且是自己破灭的,别人吹不破它。当它膨胀到一定时候,其自然就会破了。至于什么时候会破,谁也说不了,两年、三年还是五年?我们只需静观其变好了。

  但有一点可以预言的是,当泡沫破灭的那一天,或许就是公棚业真正迎来自己春天的时候,或许就是人们将已对短程赛失望的目光重又聚焦到中远程赛事上的时候。到那时,全国可能只会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公棚,而这几家公棚或许就是未来公棚业所要发展的方向;到那时,各地鸽协可能会摈弃已无意义的短程赛事,而将中远程比赛重新作为将来所要主打的目标。

  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只有在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一直在裸泳。当然,这个“裸泳者”在此是做褒义词解释,它是指那些真正把公棚当做一项事业永续经营的“志愿者”,而不是只图借此赚上一笔就算拉倒的投机商。

  我们把自己曾有的超远程血统丢掉了,接过了洋人递来的“短棒”,而洋人却在长程赛上玩着真正意义的赛鸽,并且还在悄悄地引进中国已仅存不多的超远程血统……

  文化的竞争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其关键在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我们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工厂”,为那些洋品牌做代工或贴牌,就是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刀把子攥在人家手里,你只有挨宰的份了。

  中国有句俗语叫“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用在鸽界中人身上再也贴切不过。我们鸽界现今奉行的准则依旧是引进、引进、再引进……我们在引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为洋人“制造”着,做着代工或贴牌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此谓的品牌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公认的,而不是由某些人说了算的),没有掌握赖以与洋品牌相抗衡的“核心技术”。然品牌是制造不出来的,它是创造出来的,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我希望在文化的竞争中,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中国创造”而不是“中国制造”,不要因为品牌的缺失而最后输给了洋人,赛鸽也是如此。

  谁才是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