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问 吧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鸽友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精彩日志 杂 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发布: 2014-3-31 15:28 | 作者: 丁鹏 | 来源: | 查看: 23265

养鸽子真难

本文刊登在《信鸽365》杂志第九期

丁鹏 

     在成为中信网的专栏作家之前,我就已在该网站的“赛鸽论坛”上注册并发帖。我曾经用过三个会员名,也曾遭遇因为某篇帖子被某版主加精,又因遭到多数人反对而被其删帖,继而封号的过山车式经历。

因此,我对中信网论坛还是有点“感情”的,哈哈,每次浏览了网站信息,最后总要到论坛看一看。

我对各式各样的会员名较有兴趣,虽说名字只是一个人的符号而已,但又并非让人记住这么简单。

一个好的名字,不应只是好记,更应令人回味。在中信论坛,令我印象深刻并感到有点内涵的名字并不多,像“养鸽子真难”就是这不多中的一个。

这个会员名,其最大特点在于真实,真实地反映出了这个群体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作为群体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比因为旧城改造而要统一拆迁不得不中断养鸽,或是因为养鸽遭遇扰民投诉,然后鸽舍被作为违章建筑强制拆除这样的概率来得更高了。

作为群体中的个体,作者本人也不幸开始面临前者,即所住楼房因为旧城改造而要统一拆迁不得不中断养鸽或赛鸽这样的现实了(尽管还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我所在的小区地处繁华地段且又十分老旧,生活设施落后,拆迁改造是意料之中,迟早要发生的事,只是因为小区人口多、单位多,需要平衡各方面利益,开发商嫌赔偿太大,一直不愿介入,不然不会拖延至今。

数月前,我接到小区有关方的调查表,其在于摸清居民意向,好以此作为决策依据。由此看来,这个小区的去留已提上有关方的议事日程,被拆迁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了。

我曾经跟自己有一个约定,即在三种情况下放弃养鸽:一是搬家,二是大病不起,三是去世,皆属“不可抗力”,如今看来是应验了其一。

我转而回头想想,作为同处一个小区的居民,另外两家养鸽大户也遭此同样命运,自己的心理上又多少感到些许平衡。

据称,该小区被改造后,将由高层建筑取代,而高层建筑那“鸽子笼”式的模样(远观如巢格),显然不适合养鸽。如今,人住进了“鸽子笼”,鸽子反而没地方住了。

养鸽子真难,这一会员名引起我共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鸽病的困扰。当然,我指的是因参赛而发生的鸽病。确切说,是因参加秋赛而发生的鸽病。

    2010年春季,我实现了赛绩零的突破,一雌一雄两只鸽子分别为我在市会拿了两个名次:620公里60名和800公里16名,接着好景不长,在当年秋赛就遭遇沙门氏重创。我喜欢的一只上年出生的灰雌和寄予厚望的当年出生的同窝雨点双雄,皆因身染沙门氏而离去。我在抓双雄中的一只送其参赛时,那像经历了什么梦魇似地闪躲恐惧的眼神,令我印象深刻。

在这场劫难中,620公里60名红轮雌因命硬挺过此劫。悲催的是,我的800公里16名雨点雄虽未参赛,却也不幸中招。当我将其按在水里送其上路时,它仍本能地挣扎反抗的倔强劲儿,让时隔三年之后的我,仍能感受到一只优秀长程赛鸽的魂魄犹在……

至今,我以放弃秋赛作为对自己钟爱的这四只鸽子的永远的怀念(不仅如此,鸽子换羽和鸽龄太小等,这些也是我不喜秋赛的原因)!并乞求它们的在天之灵原谅我无力回天的绝情,只恨自己没有观音菩萨能让“死树复活”的柳净瓶,救其于危难之中!或许也是因为我们之间的缘分太浅吧!

    对我来说,比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养鸽本身。当手段影响到目的,即养鸽的心情时,我宁可放弃比赛。

 养鸽子真难,难是国情,但面对困难,却能考验个人或组织的坚持性,尤其在这个转型期的中国。

当初来乍到中国的西方人惊诧于一路所见,无论是飞机、火车、地铁还是公交车上,国人多是玩手机的“低头族”,却少见国人看书之时,这实在值得我们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好看书,却乐于玩手机的原因!

由此推衍,当欧洲赛鸽各国不惧国土的狭小,从而超越国界、相互联手,在千公里赛事上玩得风生水起之时,我们一个泱泱大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却在三五百公里赛事上“你追我赶”,比得不亦乐乎,并拿着“生活节奏快、工作忙,没有时间等鸽子”的遮羞布为自己的“舍远求近”而掩饰,这和国人好玩手机,却不喜读书一样,个中原因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现代赛鸽起源于欧洲,但近年来欧洲饲养信鸽的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断层现象严重,以老年人居多。其优势在于,百年传承下来的深厚而稳固的赛鸽传统,加之成熟而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发展形态,为饲养信鸽提供了坚实的后勤基础和安静的外部环境,使人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信鸽的培育和竞翔当中,不知道这是不是欧洲易成品系的原因之一?

另外,欧洲集鸽比赛时,那种一个笼中仅装有少量鸽子,且铺有锯末的塑制鸽笼,让鸽子犹如住进了“豪华包间”。可以想见,在如此宽松的“氛围”中,病毒要想交叉传染也确有点难!而且,相对于拥挤不堪的国式闷罐鸽车,如此舒适的环境,从理论上说,也更利于鸽子保存体力,进而飞出好成绩。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的养鸽和赛鸽模式。饲养信鸽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老中青三代不缺,但现阶段社会生活的动荡不安,例如,拆迁改造和扰民投诉以及工作和个人生活方面的诸多不稳定因素,无疑不在影响着养鸽的存在和继续。

或许,相对于欧洲,这也是我们不敢奢谈培育品系的原因之一吧!

我总是好将国情不同的两种模式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碰撞和对照,从而见证彼此的长短优劣。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软实力的文化竞争成为国力“输出”的另一极。相对独立的文化是深度交融之中最难兼容,同时也是最显本色的王牌。只有当一个民族有了深厚的文化之根,它才会具有行销世界的底气和资本。其实,欧洲人卖给我们的不是鸽子,而是文化,然我们的信鸽文化又在哪里呢?

距离中国鸽界向西方赛鸽各国的大门洞开已有二十余载,我们仍在不停地引进、引进、再引进,一味地“拿来”只能造就一个又一个的“名鸽收藏家”,却和育种无关,更与培育品系沾不上边。

国人好走捷径,总以为靠钱就能砸出“名鸽生名鸽”的金光大道。殊不知,我们可以买来人家的鸽子,却买不来人家的育种技术,不愿在育种上下功夫,耐不住寂寞,其结果只能是永远买不完的“名鸽”,永远跟在洋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崇洋媚外”就能解释的,其背后凸显的是品牌文化的苍白无力。

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信鸽文化,更谈不上品牌。

当超远程的昔日荣光一点点褪去,仅剩怀旧意义和某地尚存的“纪念赛”之时,不可否认,我们曾有的信鸽品牌已经边缘化,当今的主流赛事乃是趋利短视且同质化严重的特比赛。

我们不缺叱咤风云的赛鸽家,却少见沉雄大气的育种家。

赛要靠种传承和发扬,种要靠赛验证和发挥。

种和赛本是两位一体的关系,为什么在中国鸽界却发生了分离?

我们现有的赛制,也即赛鸽环境决定了即使有所谓的赛鸽家,他们的“职业生涯”也会很短暂。一旦他们去世了,往往也意味着他们的鸽子,连同他们的名字一同被世人所遗忘,而很难像詹森家族那样名垂鸽史。

因为我们不会育种,缺少育种的耐心和恒心,更是因为我们缺少像比利时乃至欧洲那样深厚而浓郁的信鸽文化传统及其氛围。

赛制的不合理性、赛鸽环境的逼仄单调、组织者的不给力,客观现实决定了我们即使有再好的鸽子,也终究难成融赛鸽与育种为一体的大家。

没有品牌赛事,又哪来的名鸽?没有名鸽,又何谈真正的名家乃至品系?靠时下流行的三五百公里特比赛,要想成就一代名鸽和名家,可谓难矣!

养鸽子真难,难是民情,放弃易,坚守难。